【防疫应变】疫情对运输与物流业产生的影响
2022-04-13 14:18:33 【防疫应变】疫情对运输与物流业产生的影响
二零二零年三月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并在全球蔓延,受疫情影响,国内因封城及多地工厂暂时关闭而导致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的运输量大减。多国亦推出针对中国(包括香港及澳门)的航班、船舶、旅客等的入境登陆限制,突如其来的黑天鹅风险事件对运输与物流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受疫情影响,运输与物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
运输与物流业以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主,在疫情防控强隔离、限流动、防交叉的大背景下,各企业“用工荒”、“生产防疫难两全”等矛盾突出,市场需求疲软,成本上升,叠加各地政府及监管单位强制性或导向性让利政策影响,整体受疫情影响冲击较大,需求下滑风险、防疫政策冲击风险、盈利下降风险、现金流风险较为突出。
1、市场需求急剧下滑,行业受到严重冲击
自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状病毒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世界多国对我国实行入境管制措施,直接冲击我国国际贸易业务,导致国际贸易需求下降,部分订单或将面临取消风险,大宗商品、集装箱和油品等多货种的进出口受到影响。
航运方面,现时全球约有80%的货物是经由海路运输,而全球最繁忙的10个港口中,中国港口占了7个,是全球运输枢纽。国内很多工厂至今仍未复工,对船运需求大幅减少,出现运力过剩的情况。
港口方面,受公路运输限制、航线取消、运输需求下降影响,码头货物吞吐量下滑,港口检疫耗时加长,集疏港效率受到很大影响,货物周转面临着严峻挑战;
客运方面,疫情对于旅客出行需求形成抑制,造成铁路客运、民航和公路客运量明显下降。
2、防疫政策严格,影响经营活动
面临防疫严峻形势,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各方行业监管单位与协会等陆续出台各种强制性或导向性政策文件。公路板块方面,受交通运输部最新高速公路免车辆通行费通知影响,通行费收入再受重创;航运方面,为加强防疫减低疫情输入风险,现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新加坡等七十多个国家已宣布了不同程度的入境限制性措施。
各国推出针对中国的船舶防疫措施,如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禁止曾停泊于中国港口的船舶进入该国港口,直至确认船员没有确诊,这将可能延误送递由中国出口的货物,并恐影响全球物流及商品供应。
3、收入骤降但运营成本难以控制,导致盈利水平下降
各企业面临需求减少、客户订单量下降、生产活动受阻、竞争市场更为激烈的创收艰难局面,整体收入降幅较大;受零售终端需求大幅萎缩影响,进出口贸易受限,整体盈利能力受创。而采取隔离、限制人员流动等措施降低了劳动效率,疫情期间病毒感染风险增加运输与物流成本进一步上升。
航运及航空业均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货运客运需求大幅下降,运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预期收入急速下降,但航运公司及航空公司仍需要支付高昂的租金、利息、工资、维修支出等固定成本,将面临巨大的亏损压力。航运货物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检验检疫,增加额外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造成航运企业成本增加,盈利下降。
物流公司一方面由于复工延迟造成劳动力及运力紧张,人工成本与时间成本提升;另一方面,大部分省市实行交通管制后,运输路线规划受限,跨省车辆绕行成本增加,且受货物减少影响,空驶率高,单车运输成本上升。
4、现金流短缺或导致债务危机
运输与物流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较大,负债成本高、资产流动性弱的特点,在突发事件影响下,业务量受到极大冲击,经营性现金流入将更为有限,在还债压力整体较高的背景下,且受场地、人员工资、运营成本等压力所困,将面临负债危机。另外,受疫情影响,应收账款的周期被拉长,回收难度加大,存在拖款坏账的风险。
四大举措,实施灵活的应变措施以应对风险
举措一、制定疫情灾后重建预案。
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如何快速诊断与保障运营能力,成为刻不容缓的要务。普华永道结合行业的优秀实践,建议可考虑从以下三个角度开展审视,制定和完善重建预案,助力逐步恢复:
1. 计划安排与流程指引
重新审视企业的销售与运营计划:基于疫情带来的影响,及时对财年计划与目标做细致调整,包括营运计划、人员计划、生产计划等。
完善紧急预案并撰写标准程序指引SOP:出台相应的紧急预案,针对疫情对自身业务以及物流各环节可能带来的影响,制定详细的处理方法和标准流程,保证复工后有安全可行的执行办法。
2. 运营与安全
出台符合防控要求的运营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和完善针对操作、客服等劳动密集型工种的人员防控、检疫流程,并确保抗疫所需的防护、劳保用品的相关供给,做好消耗、库存、采购记录以确保在疫情没有结束前仍有充足配备,保证人员安全以及正常的运营生产活动。
根据疫情优化运输方式:根据各区域疫情及交通管制情况,设置合理运输方式,例如设置分离点进行分段运输,并考虑采用甩挂车辆来降低司机跨省运输所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盘活疫情期间闲置人员,保证运力。
考虑推进实施“单触流”:考虑实施“单触流”(one-touch flow),尽量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如拆包、翻包等),使货物收货后快速到达使用点(Point of Use),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操作效率。
3. 组织与人力
培养操作员工技能专业性与多样性:密切关注员工健康,合理安排复工计划与方式,兼顾企业员工卫生安全与疫情期间岗位职能需求。同时,为降低整体运营对于个人技能的依赖性,可考虑出台相应员工发展政策(如轮岗、培训等),培养一线操作工的技能多样性。
同时,基于本次疫情经验,对潜在突发情况制定建立危机处理及业务连续性管理机制,建立对突发事件事前准备应急预案、事中实施应对计划、事后启动完备的恢复方案,并进行适当演练,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
举措二、加强资源灵活调配,积极调整运力安排。
加强行业间企业共享运力资源,实现运营效率的最大化。例如:航空航运方面。可考虑调配合适船型、机型,并增加同业之间的舱位互换、航线联营等合作,增强营运灵活性,以应对因疫情而削弱运输需求的情况。
通过多式联运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协作。发展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业务,充分利用港口集疏运体系与铁路进港资源,合理调配运力,全面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与物流企业亦需要重新考虑更灵活的资源配置方式,降低固定成本占比,以此提高应对紧急事件的灵活性。可考虑大型固定资产的经营性租赁、非核心业务环节的部分外包等降低压力;探索通过共享方式获取外部资源,例如人力共享、设备共享等。
举措三、多种渠道降低流动性风险。
详细审视各项经常性开支的计划,多渠道加强现金流管理:
对现金流进行滚动预测,并对未来3至6个月的成本支出做好安排及规划;重新审视因疫情影响较大客户信用风险评级并加强与该部分客户的沟通。
加强疫情防控扶持政策梳理,及时与政府部门衔接沟通,全面争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奖励资金、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弥补疫情带来的成本上升影响。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与合作金融机构充分沟通,争取信贷支持。拓展新业务渠道或模式,并寻找可长期合作的战略性股权融资,扩充资金储备。
长远来讲,根据行业特点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体系,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以更精确预测未来现金收支情况。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识别影响流动性的风险,通过设置流动性监控指标、安全阈值设置,持续监督风险,根据风险预警情况进行风险分级并建立对应的预警应对机制,以尽早识别潜在的现金流和债务危机风险。
举措四、加速智能化技术投入和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本次疫情中,传统依靠人工的物流仓储、运输等环节受到较大限制,智慧物流技术、智能物流设施设备等大显身手,加速了行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末端物流的“无接触式配送”服务模式,无人智能自提货柜、智能机器人配送等。
疫情亦加速了区块链技术在行业的应用,通过区块链等技术达到多方数据来源独立验证,解决传统纸质单证在船公司、码头、货代、承运人移交问题,实现“零接触放单”以及运输与物流业的作业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二零二零年三月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并在全球蔓延,受疫情影响,国内因封城及多地工厂暂时关闭而导致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的运输量大减。多国亦推出针对中国(包括香港及澳门)的航班、船舶、旅客等的入境登陆限制,突如其来的黑天鹅风险事件对运输与物流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受疫情影响,运输与物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
运输与物流业以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主,在疫情防控强隔离、限流动、防交叉的大背景下,各企业“用工荒”、“生产防疫难两全”等矛盾突出,市场需求疲软,成本上升,叠加各地政府及监管单位强制性或导向性让利政策影响,整体受疫情影响冲击较大,需求下滑风险、防疫政策冲击风险、盈利下降风险、现金流风险较为突出。
1、市场需求急剧下滑,行业受到严重冲击
自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状病毒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世界多国对我国实行入境管制措施,直接冲击我国国际贸易业务,导致国际贸易需求下降,部分订单或将面临取消风险,大宗商品、集装箱和油品等多货种的进出口受到影响。
航运方面,现时全球约有80%的货物是经由海路运输,而全球最繁忙的10个港口中,中国港口占了7个,是全球运输枢纽。国内很多工厂至今仍未复工,对船运需求大幅减少,出现运力过剩的情况。
港口方面,受公路运输限制、航线取消、运输需求下降影响,码头货物吞吐量下滑,港口检疫耗时加长,集疏港效率受到很大影响,货物周转面临着严峻挑战;
客运方面,疫情对于旅客出行需求形成抑制,造成铁路客运、民航和公路客运量明显下降。
2、防疫政策严格,影响经营活动
面临防疫严峻形势,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各方行业监管单位与协会等陆续出台各种强制性或导向性政策文件。公路板块方面,受交通运输部最新高速公路免车辆通行费通知影响,通行费收入再受重创;航运方面,为加强防疫减低疫情输入风险,现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新加坡等七十多个国家已宣布了不同程度的入境限制性措施。
各国推出针对中国的船舶防疫措施,如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禁止曾停泊于中国港口的船舶进入该国港口,直至确认船员没有确诊,这将可能延误送递由中国出口的货物,并恐影响全球物流及商品供应。
3、收入骤降但运营成本难以控制,导致盈利水平下降
各企业面临需求减少、客户订单量下降、生产活动受阻、竞争市场更为激烈的创收艰难局面,整体收入降幅较大;受零售终端需求大幅萎缩影响,进出口贸易受限,整体盈利能力受创。而采取隔离、限制人员流动等措施降低了劳动效率,疫情期间病毒感染风险增加运输与物流成本进一步上升。
航运及航空业均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货运客运需求大幅下降,运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预期收入急速下降,但航运公司及航空公司仍需要支付高昂的租金、利息、工资、维修支出等固定成本,将面临巨大的亏损压力。航运货物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检验检疫,增加额外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造成航运企业成本增加,盈利下降。
物流公司一方面由于复工延迟造成劳动力及运力紧张,人工成本与时间成本提升;另一方面,大部分省市实行交通管制后,运输路线规划受限,跨省车辆绕行成本增加,且受货物减少影响,空驶率高,单车运输成本上升。
4、现金流短缺或导致债务危机
运输与物流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较大,负债成本高、资产流动性弱的特点,在突发事件影响下,业务量受到极大冲击,经营性现金流入将更为有限,在还债压力整体较高的背景下,且受场地、人员工资、运营成本等压力所困,将面临负债危机。另外,受疫情影响,应收账款的周期被拉长,回收难度加大,存在拖款坏账的风险。
四大举措,实施灵活的应变措施以应对风险
举措一、制定疫情灾后重建预案。
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如何快速诊断与保障运营能力,成为刻不容缓的要务。普华永道结合行业的优秀实践,建议可考虑从以下三个角度开展审视,制定和完善重建预案,助力逐步恢复:
1. 计划安排与流程指引
重新审视企业的销售与运营计划:基于疫情带来的影响,及时对财年计划与目标做细致调整,包括营运计划、人员计划、生产计划等。
完善紧急预案并撰写标准程序指引SOP:出台相应的紧急预案,针对疫情对自身业务以及物流各环节可能带来的影响,制定详细的处理方法和标准流程,保证复工后有安全可行的执行办法。
2. 运营与安全
出台符合防控要求的运营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和完善针对操作、客服等劳动密集型工种的人员防控、检疫流程,并确保抗疫所需的防护、劳保用品的相关供给,做好消耗、库存、采购记录以确保在疫情没有结束前仍有充足配备,保证人员安全以及正常的运营生产活动。
根据疫情优化运输方式:根据各区域疫情及交通管制情况,设置合理运输方式,例如设置分离点进行分段运输,并考虑采用甩挂车辆来降低司机跨省运输所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盘活疫情期间闲置人员,保证运力。
考虑推进实施“单触流”:考虑实施“单触流”(one-touch flow),尽量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如拆包、翻包等),使货物收货后快速到达使用点(Point of Use),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操作效率。
3. 组织与人力
培养操作员工技能专业性与多样性:密切关注员工健康,合理安排复工计划与方式,兼顾企业员工卫生安全与疫情期间岗位职能需求。同时,为降低整体运营对于个人技能的依赖性,可考虑出台相应员工发展政策(如轮岗、培训等),培养一线操作工的技能多样性。
同时,基于本次疫情经验,对潜在突发情况制定建立危机处理及业务连续性管理机制,建立对突发事件事前准备应急预案、事中实施应对计划、事后启动完备的恢复方案,并进行适当演练,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
举措二、加强资源灵活调配,积极调整运力安排。
加强行业间企业共享运力资源,实现运营效率的最大化。例如:航空航运方面。可考虑调配合适船型、机型,并增加同业之间的舱位互换、航线联营等合作,增强营运灵活性,以应对因疫情而削弱运输需求的情况。
通过多式联运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协作。发展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业务,充分利用港口集疏运体系与铁路进港资源,合理调配运力,全面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与物流企业亦需要重新考虑更灵活的资源配置方式,降低固定成本占比,以此提高应对紧急事件的灵活性。可考虑大型固定资产的经营性租赁、非核心业务环节的部分外包等降低压力;探索通过共享方式获取外部资源,例如人力共享、设备共享等。
举措三、多种渠道降低流动性风险。
详细审视各项经常性开支的计划,多渠道加强现金流管理:
对现金流进行滚动预测,并对未来3至6个月的成本支出做好安排及规划;重新审视因疫情影响较大客户信用风险评级并加强与该部分客户的沟通。
加强疫情防控扶持政策梳理,及时与政府部门衔接沟通,全面争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奖励资金、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弥补疫情带来的成本上升影响。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与合作金融机构充分沟通,争取信贷支持。拓展新业务渠道或模式,并寻找可长期合作的战略性股权融资,扩充资金储备。
长远来讲,根据行业特点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体系,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以更精确预测未来现金收支情况。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识别影响流动性的风险,通过设置流动性监控指标、安全阈值设置,持续监督风险,根据风险预警情况进行风险分级并建立对应的预警应对机制,以尽早识别潜在的现金流和债务危机风险。
举措四、加速智能化技术投入和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本次疫情中,传统依靠人工的物流仓储、运输等环节受到较大限制,智慧物流技术、智能物流设施设备等大显身手,加速了行业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末端物流的“无接触式配送”服务模式,无人智能自提货柜、智能机器人配送等。
疫情亦加速了区块链技术在行业的应用,通过区块链等技术达到多方数据来源独立验证,解决传统纸质单证在船公司、码头、货代、承运人移交问题,实现“零接触放单”以及运输与物流业的作业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 上一篇:2022年关于目前货运行业看法
- 下一篇:2022年中国交运物流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